宜昌事业单位考试快讯

首页 > 考试快讯

事业单位-公基备考 高考来了!借“高考”来聊聊古代“科举”那些事。

华图官网 | 2020-07-14 09:22

收藏

  2020年,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,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時間推遲至2020年7月7日至8日。

  明天就要高考了,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木有回憶起自己高考的場景呀?部分小夥伴認為現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制度相似,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古代的科舉制度。

  科舉制度是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周邊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。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,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,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。特別是唐宋時期,科舉制度之初,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,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。

  一、高考制度的起源

  1. 隋朝首創

  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,魏晉以來的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下去。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,采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,奠定了科舉制的雛形。隋煬帝時,設進士科,科舉制度正式創立。

  2.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

  唐太宗貞觀時,擴大國學規模,擴建學舍,增加學員。增加了考試科目,以進士、明經兩科為主。

  武則天時,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,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。

  唐玄宗開元年間,任用高官主持考試,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,以後成為定制。

  3.宋以後的改革

  宋朝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。考試分為鄉試、省試、殿試三級,殿試成為定制,考試方法采用糊名法。

  明朝采用八股取士,八股文每篇由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後股、束股等固定段落組成。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,考生只准根據指定觀點答題,不准發揮個人見解。科舉制度凸顯弊端。

  4.廢除

  1905年(清光緒三十一年),清政府擬定《奏定學堂章程》建立起新式教育體制,科舉制度被正式廢除。

  二、明清科舉的等級

  童試:明清最初級的地方縣、府考試,通過縣、府兩次考試者,成為童生,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。但很多讀書人考到須發皆白,仍是一介童生。

  院試:在府、州的“學院”舉行,又分為“歲試”、“科試”兩級。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“入學”考試,錄取後即為“生員”,通稱“秀才”。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,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,成績劣者要受處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。科試也稱為錄科。只要考取了生員,就算脫離平民階層,稱為“士”了。

  鄉試:又稱為大比,每三年一次,即所謂的秋闈。鄉試三場,分別在八月初九、十二日、十五日。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,鄉試可說是明清科舉最重要也最艱巨的一關。鄉試之榜明清時稱乙榜,鄉試則稱乙科,與進士會試的甲榜、甲科相對。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。

  會試:鄉試後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,又稱春闈、禮闈。會試三場的內容於鄉試一樣,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。明清會試正榜以外一般還有副榜。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,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級官職,或吸收入國子監為監生,獲得國家一定的俸祿。

  殿試: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,再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。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,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,臨時呈皇帝圈定。明清殿試一律不黜落,只排定名次。狀元、榜眼、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,算是進士及第;第二甲若幹人,算是進士出身;第三甲又若幹名,算是同進士出身。

  三、詞語中的科舉

  1. 蟾宮折桂

  意思是指攀折月宮桂花。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。出自《晉書·郤詵傳》。

  2. 金榜題名

  意思是指科舉得中。出自《唐摭言》。

  3. 獨占鼇頭

  原指科舉時代考試中了狀元。現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。出自《陳州糶米》。

  4. 連中三元

  意思是指接連在鄉試、會試、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。出自明·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卷十八。

  5. 龍標奪歸

  意思是指科舉時代指狀元及第,出自《書言故事·科第類》。

  6. 年誼世好

  意思指科舉時代兩家因同年登科而為世交的人。出自《儒林外史》。

  7. 京解之才

  京解:科舉時代的進士和舉人。舊指有考中舉人、進士的才能。出自《醒世恒言》。

  8. 白蠟明經

  白蠟:比喻光禿空白。明經: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。比喻屢試不中。出自《朝野僉載》。

  試題演練

  (單選)科舉制度是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周邊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。下列關於科舉制度的表述中,說法完全正確的一組是( )

  A.隋煬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,采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,奠定了科舉制的雛形

  B.唐太宗貞觀時,以進士、明經兩科為主,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

  C.蟾宮折桂、年誼世好、京解之才、白蠟明經,都是和科舉制度有關的詞語

  D. 會試,又稱為大比,每三年一次,即所謂的秋闈,會試三場,均在八月舉行。

  【答案】C

  【解析】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知識。

  A項: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,采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,奠定了科舉制的雛形。隋煬帝時,設進士科,科舉制度正式創立。A項錯誤。

  B項:唐太宗貞觀時,擴大國學規模,擴建學舍,增加學員。增加了考試科目,以進士、明經兩科為主。武則天時,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,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。B項錯誤。

  C項:蟾宮折桂,意思是指攀折月宮桂花。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。年誼世好,意思指科舉時代兩家因同年登科而為世交的人。京解之才,舊指有考中舉人、進士的才能。白蠟明經,比喻屢試不中。C項說法正確。

  D項:鄉試,又稱為大比,每三年一次,即所謂的秋闈。鄉試三場,分別在八月初九、十二日、十五日。會試,鄉試後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,又稱春闈、禮闈。D項錯誤。

  (單選)科舉制度是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周邊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。下列關於科舉制度的表述中,說法完全正確的一組是( )

  A.隋煬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,采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,奠定了科舉制的雛形

  B.唐太宗貞觀時,以進士、明經兩科為主,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

  C.蟾宮折桂、年誼世好、京解之才、白蠟明經,都是和科舉制度有關的詞語

  D. 會試,又稱為大比,每三年一次,即所謂的秋闈,會試三場,均在八月舉行。

  【答案】C

  【解析】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知識。

  A項: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,采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,奠定了科舉制的雛形。隋煬帝時,設進士科,科舉制度正式創立。A項錯誤。

  B項:唐太宗貞觀時,擴大國學規模,擴建學舍,增加學員。增加了考試科目,以進士、明經兩科為主。武則天時,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,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。B項錯誤。

  C項:蟾宮折桂,意思是指攀折月宮桂花。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。年誼世好,意思指科舉時代兩家因同年登科而為世交的人。京解之才,舊指有考中舉人、進士的才能。白蠟明經,比喻屢試不中。C項說法正確。

  D項:鄉試,又稱為大比,每三年一次,即所謂的秋闈。鄉試三場,分別在八月初九、十二日、十五日。會試,鄉試後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,又稱春闈、禮闈。D項錯誤。

分享到

微信咨询

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

全部资讯

copyright ©2006-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