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与货币
一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
(一)商品含义
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。
(二)商品的二因素
1.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
① 二者相互依存,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;
②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;
③ 使用价值反映了商品的自然属性,而价值反映了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属性。因此,二者存在对立的一面,相互排斥。
2. 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
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。
社会必要劳动时间,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,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,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。
(三)劳动二重性
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,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。
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,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。
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,它为劳动价值论、剩余价值论和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,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。
(五)货币
1.内涵
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,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。
2.货币的起源
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,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。
3.货币的职能
(1)价值尺度
流通手段
(3)支付手段
(4)贮藏手段
(5)世界货币
4.货币流通规律
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=商品的价格总额/货币流通速度
5.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
通货膨胀 | 通货紧缩 | |
实质 |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|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|
原因 |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| 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|
危害 | 物价上涨、货币贬值 | 物价下跌、货币升值 |
对策 | 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 | 扩大内需、刺激消费 |
(六)价值规律
1. 基本内容
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,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,实行等价交换。
2. 表现形式:
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,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。